文章標題:好女人,蹺家去 -「但是」對上「而且」

轉載作者:普曼 轉載自 心光網 - http://www.lightweb.com.tw

文章網址:http://www.lightweb.com.tw/articles6/95/1179.html

 

 

「但是」對上「而且」

 

今年春天,有三個星期的時間,我在國內穿梭往返,開新書發表會,回來之後,有位好友從我的聲音裡聽出了疲憊,於是不捨的跟我說,我實在需要給自己放一個星期的假。我笑了開來,說:「是啊,但是我禮拜三晚上還有個新書簽名會呢!」她試著想出更多建議,好幫助我放鬆自己,包括她過來找我,幫我帶來晚餐和一瓶酒結果沒有一樣行得通。我滿腦子都是那個簽名會,以及它是如何糟蹋了我的生活,讓我失去偷閒一星期的機會。我陷入我要(I want)的泥淖,而無法走進我是(I am)。我就卡在那該死的但是(but)裡。

 

假如我跟我的朋友說:「是啊,我是需要放個一星期的假。謝謝妳的關心。而且我星期三晚上還有個簽名會呢!」這會有什麼不同?首先,整個對話的基調都會變得比較正面。我的朋友不會覺得像被潑了冷水,我也會因為自己的態度良好而覺得心裡舒坦一些。其次,我會發現自己是有選擇的。我可以把簽名會當成是一周假期的一部分,或是我可以選擇不去。是的,時間是不夠,而且永遠也不會夠。得靠我自己去設法經營這個星期。

 

妳在徵詢朋友的建言時,是否經常她話都還沒說出口,妳就切斷她的話頭,說:「但是這根本不可能,因為……」或是「但是我怎麼可能這麼做呢?」我們以為自己需要建議,對旁人的想法也覺得好奇,但我們的反應卻顯示自己還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,無法真正向前邁進或嘗試新的方法解決問題。

 

人們會想要自己做決定,掌控自己的命運,我想這就是人性。然而,當我們進退不得,就會想要靠人拉我們一把,讓我們脫離困境。要訣就是必須放手放心,才能欣賞新的選項。有許多朋友在詢問我的意見時,就像是在做練習題一樣—他們喜歡找別人做些意向調查,收集贊成與 反對意見,然後再自己做出最後的決定。每當我說出真正的想法,而他們卻與我爭辯,或是拋出「但是」的字眼時,我便心知,即使再過一段時日,他們將依舊停留在原點動彈不得。

 

「但是」之所以迅速出現—何必去注意我們要什麼,留在原地豈不是簡單得多?我想有個原因是,那麼我們就不必採取行動,也用不著勇於表現。當我們已經忘記如何維護自己的需求和欲望,又怎麼能安然自在的表現自己呢?

 

「但是」是個阻斷性的字眼。當我們用到它,說穿了就是想要來個緩兵之計,讓事情擱置下來,以及,暫時不要改變我們當時的處境。然而,當妳將妳的反應由「但是」改成「而且」(and),妳就是在設法開展並包容新的可能選項。而且是個具包容性的字眼—它讓事情有所進展,它表示此人願意多些構想,而不是停止行動,能欣賞改變,而不會自陷窠臼。經過我和朋友的那段對話之後,我用我的態度做了個實驗,發現改變我說話及思考的方式,我會變得快樂一些。以上述事例來說,我決心不要單只想著無法休息一整個星期,不能賴在床上,而是看見我圓滿充實的生活。人們會買我的書,會想和我見面。我將障礙化為讚美,然後看看行事曆其餘的部分,留意是否有其他活動可以略過或重新安排。

 

下次妳在尋求建言或是在與人對話時,觀察互動之中出現了多少個但是。用到的時候在心裡記上一筆,並留意妳這麼做時,是如何凍結了一個思想、念頭或行動。一段時間之後,試著別再用但是,再看看它如何影響到妳的日常生活。當我們陷入泥淖而必須做出抉擇時就會覺得飽受威脅,因為這意味著改變。當妳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控這些抉擇,就已經開啟了自由而開放的新頁。

轉載聲明:本文轉載遵守 http://www.lightweb.com.tw/cc.html 之規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賴新雅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