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些精巧而又出乎意料的設計之中,我們要特別提示一些要點,以與中醫的經絡理論比較。

現代研究經絡的論文僅僅在大陸一地就至少有幾千篇,大分起來有一、神經類:認為經絡是特別的神經連結,所以經絡與器官有共同的一些特性。二、體液類:認為是一個特殊體液的傳導軌道,所以有特殊功能,連結器官及經絡。三、能量:這類的論文最多,天南地北,紅外線、液晶、生物信息、碎形學……不一而足,可以連結器官與體表。

但由中醫古籍來看經絡最重要的特性,一為臟象,與內臟有很強的關聯性;二為「行氣血,營陰陽,濡筋骨,利關節」,對身體有完全的營養功能。

在上章中對循環系統的介紹,特別提到循環系統中為了提高效率,設計出以頻率譜的方式來分配血液壓力波、能量的方法。心臟的跳動是固定頻率的,所以血液壓力波的基本組成的頻率,一定是心跳頻的整數倍,也就是心跳的諧波,但是每個諧波分配到的能量,是可以依照心跳送血進入主動脈的波形,加以調節的。這個短暫的注血時間,可能只佔一個心跳週期的三分之一,但是這個三分之一的波動,其波形可以是△、是●、是●,或○……等,不一而足。於是,血液壓力波中各個諧波的基本頻率並沒有改變,因為心跳速率並沒有改變,但是每個諧波中,分配到的能量,卻有了千變萬化。但這是心臟的部分,器官與組織還會與此壓力波共振;該頻率諧波的能量是由心臟的輸出,與該頻率共振之器官及組織,共同決定的。

心臟輸出某個頻率的能量比較大,而該頻率共振器官及組織的共振狀況又好,那麼這個頻率的能量就會變大。反之亦然。

但是生理上,循環系統不是這樣運作的。心臟總是在共振不好的頻率上,多加些能量,希望把這些有點不健康的器官或組織,經由多送些血液及補給品,把它救回來。而在共振良好的頻率,就會輕鬆的送足夠的能量維持正常的供血。但有時為了救急,例如吃了有毒的東西、酒精、普拿疼、西藥,就需要多送些血到肝臟去,加速解毒。其實這就是脈診能夠診病的原理。

在脈象的角度來看,過猶不及,致中和才是最健康的,這也是古之明訓。

賴新雅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