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孩子想做的工作養不活自己、或根本不知道未來想做什麼,父母如何協助孩子探索人生的問答題? 

2009/05 康健雜誌 126

  

保聖那公司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許書揚在金融海嘯後,大專院校演講邀約不斷。不少大學生在會後焦急地舉手問:「我唸外文系,除了英文之外什麼都不會,畢業後怎麼辦?」、「我唸機械系但對修機器沒興趣,未來怎麼辦?」…連台大校長李嗣涔都坦承,「今年大學畢業生求職,史上最難」。

 為年輕學子心疼焦急之餘,許書揚不免心想,「It's too late.(太晚了)」。他強調職涯規劃的重要性,寫道:「的確行行出狀元,條條大路通羅馬,自己的馬車自己拉,但決定一條路,沒有堅持下去,哪裡都到不了。」

 做父母這代找工作很多都是機緣,找到一個工作就埋著頭努力一輩子,許多技能都是伴隨工作與人生歷練來的,沒有規則,結果也不錯。然而許書揚認為,這一代面對快速變遷、競爭激烈的環境,必須發展技能,做有目的的選擇。

 

到餐桌前,好好「討論」生涯規劃。

 1518歲的確是最緊張也最重要的時刻,面臨人生三次重大抉擇:一是選擇唸高中或技職,二是選擇唸自然組或是社會組,然後還有牽涉未來職業的選系。

 偏偏這段時間的青少年大多叛逆兮兮,無論你說什麼他都反對、都不屑,和他談話根本就是無比挫折的經驗。

許書揚也觀察到世代的差異,造成生涯選擇的衝突。父母那一代選擇生涯以「未來發展」為主,現在年輕世代則希望「實現自己的夢想」。

  父母和孩子談生涯,雖然只是希望孩子避免某種「錯誤」,不要吃自己吃過的苦,孩子卻常常感覺到干涉或施壓,抱怨父母太過時,只為了讓他們找份賺錢的工作。

  而推甄、指考、學測等制度與父母的成長經驗不同,許多都牽涉到理解孩子強、弱項,並搭配策略運用,「制度使家長更為難,」台北榮總復健部臨床心理師黃瑞瑛說。

  但美國全國大專與雇主協會調查發現,年輕人選擇職業時,最容易受父母影響,卻很少有資源協助父母在孩子生涯選擇過程中,扮演好角色。,父母在思考幫助孩子選擇生涯時,可以先行思考這六個步驟:

  

1.父母的認知:這是孩子的生涯,不是你人生的第二次機會。

也許你一聽到孩子的職業方向,第一個反應是立即反對,你無法想像他要去當明星(球員、創作者、無國界醫生…),天呀,他要怎麼養活自己?

然而,父母也有自己的心魔,包括過去經驗的包袱、慣性表達情緒的方式,以及個人的需要,會影響自己的視野和決策。建國中學輔導室老師曲慧娟說,常聽到父母說:「我會害他嗎?」,「我還不是為他好,怕他將來辛苦」。

重點的是,你為孩子想的,不見得是他要的。孩子需要追尋自己的夢想,而夢想的基礎是個人興趣、能力和價值觀的獨特組合。

國內知名婦產科權威、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宋永魁的兒子宋睿祥雖然和他同行,選擇行醫,卻是從體制出走,成為台灣第一位無國界醫生。宋永魁一面肯定兒子的理想,一方面又煩惱孩子的前途,「他的同學在制式的框框裡,跑得很快,我怕他跑得太慢。」

 《人生第一個作文題目》作者教育博士蒙特羅斯(David H. Montross)建議,父母可以做的是,協助孩子思考多幾個選項,以及不同選項下不同的後果。但無論如何,一定要授予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權力。

  曲慧娟老師建議,可以問孩子:「有沒有第二個選擇?」或是「有沒有其他行業同樣可以達成這個夢想?」幫助他延伸思考。

 宋永魁的叨念,宋睿祥後來終於聽進去,至少住院醫生的正規訓練都要完成,但以後計劃由他自己做決定。

 父母的確很難眼睜睜地看孩子朝著與自己期望不同的領域前進,但真的總比他後來告訴你「我讀書全都是為你唸的」來得好。

 

2.讓孩子從小就學習做決定,強化做決定的能力

 有些父母可能要嘆氣,如果家中那個孩子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還好,偏偏他「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」,你家孩子不是怪胎、也不是異常,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作家羅賓斯便指出這種找不到生命中的熱情,彷彿是中年危機的《青年危機》。

 羅賓斯指出,現在年輕人面臨一種焦慮,擔心不管是工作、興趣、人生都害怕找不到生命中啟發靈感的熱情,他們感到迷思,徬徨無措。

 雖然許多人批評這是這一代嬌生慣養、過度不成熟的證據,但羅賓斯卻認為,這是這一代幸運,得以有更多時間處理「自我認同」問題。

 父母要怎麼傾聽孩子那困住的「答案」?

 曲慧娟老師建議,從小做起。若從「此生有涯」來看,我們每天都在生涯規劃,如週末做什麼?這學期要參加什麼社團?要不要去學琴或學游泳?要和哪一些人做朋友?這些選擇都是孩子強化決策技巧的珍貴經驗,也有助於生涯選擇。

面臨選擇科系這等大事,北投國小資優班老師謝淑玲的方法可供參考:請小孩先找出不要的,可能比找出想要容易得多。

從高一開始,她問孩子,有哪30個科系是你很討厭的、絕對不想去唸的?接下來才要孩子寫出:你「勉強」可以接受的30個科系。從孩子的答案其實大致可以看出孩子興趣取向。

然後,可以再問孩子細一點的問題,如羨慕哪位叔叔或阿姨的生活?工作時數想要多久?希望工作環境如何?

從這些線索找出方向後,再和孩子討論若以這個方向為目標,需要加強哪些能力。

 

3.孩子小學、中學時,帶孩子分享你和其他人的就業歷程。

和孩子分享你的就業歷程和事業夢想,讓孩子知道你這一行的相關事項,分享你的知識。

 曲慧娟老師曾問一位學生他父親的職業是什麼,他回答是「牙醫」,接下來曲慧娟問:「牙醫有很多次領域,你父親專長的領域是什麼?你父親的診所裡除了牙醫這個工作職務之外,還有哪些職務?你父親的工作時間有多長?」學生的回答都是「不知道」,令她啞然。

 「父母應該帶孩子去『懂』這個世界,但父母常常太急了,略過過程,直接說『聽我的就好』,」曲慧娟嘆息道。

 她建議,若以牙醫為例,從小帶孩子到診所,可以讓他幫病人倒水、填初診單,理解真實世界的工作內容。

 你的人脈也可以利用。某中小企業副總常邀朋友來家裡品酒,就讓孩子在旁邊聽,孩子就會聽到許多朋友成長時面臨抉擇的經驗。

 例如,某位律師朋友原本就讀私立專科學校,實習時到汽水工廠實習,做了兩個月「把瓶蓋放到汽水瓶上」的工作,忽然驚覺,「難道我這輩子就要做這樣的工作嗎?」

 之後奮發讀書考上大學法律系夜間部,之後更花兩年的時間奮力考上律師執照。「若父母講要努力、要奮發向上,孩子只會覺得是說教,這樣親身的故事孩子反而聽得進去,」這位副總說。

 

4.「只要活得快樂就好,人生想做什麼都無妨」?錯!

心理學博士兼節目主持人恰克.波賽里諾(Chuck Borsellino)博士所著《父母最常說的21個謊言》也指出,現代父母常說的其中一個無心謊言,就是告訴孩子:只要活得快樂,人生想做什麼都無妨。

幸福快樂,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,也希望孩子擁有,只不過幸福快樂不是一個目標。「有哪一個父母會不希望孩子幸福快樂?只不過幸福快樂不是目標,不是一個目的地,它是追求夢想和活出意義的副產品,」波賽里諾博士指出。

《父母最常說的21個謊言》中舉的例子很值得父母參考。安姬和達娜同為17歲,兩人是好朋友。安姬喜歡足球、壘球、籃球以及網球,她一開始都打得不錯,但後來都不玩了,原因是單純因為「不好玩了」,安姬母親教導她,「如果它不好玩,就不適合妳。」

達娜和安姬在一起踢足球,雖然達娜踢得沒有安姬好,但達娜的母親發現,達娜每次比賽結束後,眼睛閃耀的神采,因此鼓勵她繼續下去,「我看到妳在每一場球賽都有進步。」

此同時,安姬興趣又轉向音樂。她上了鋼琴課、豎笛和吉他。後來又都因為不再好玩而放棄。

 但達娜在足球場找到她的熱情,在高中被選為大學足球代表隊,後來更鋪向一條運動心理學學位之路。

 因此波賽里諾博士建議兩件事和你的孩子分享:一是勇於被夢想驅使,二是提醒孩子他們是為了一個使命而造的。幫助他們找到夢想,然後完成夢想。追逐快樂,將會找到虛空,追逐目的,才會找到一處稱為「幸福快樂」之地。

 

5.告訴孩子:夢想當然重要,但成功還是來自努力和企圖心。

 讓孩子知道,夢想當然很偉大,但成功依舊來自用功和堅持不懈而來。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說,所謂的「苦」練當中的「苦」,就知道不是人性喜歡的事。

 被選為「即將改變世界的年輕人」的鋼琴家郎朗所錄製的演奏CD是全美銷售量冠軍,連《華爾街日報》都說:「如果郎朗是支股票,我借錢也要去買」,雖然他從小被稱為「神童」,卻也是個苦練的實例。

  「一切從我父母發現我有天分開始,」郎朗說,從2歲就開始練琴,4歲正式拜師,5歲就參加第一次的少年鋼琴比賽得了第一名,從那時開始他父親就幫他列了一張作息表:早晨545分起床練琴1小時、7點上學、12點回家吃午飯15分鐘、45分鐘練琴、放學後練琴2小時,然後吃晚飯20分鐘,這20分鐘裡郎朗可以看卡通影片,晚飯後再練琴2小時,一天便練琴5小時45分鐘。

  「成功絕對不是只靠天才,背後有無比的堅持和努力,」楊基寬說。

  

6.耐心點,孩子總會有嘗試和犯錯的過程。

經過父母角色、帶領孩子了解職業世界到幫孩子建立正確工作態度各個步驟後,父母還要提醒自己,耐心點,生命自有出路。

有些人或許會比較早做出合適的職業選擇,有些人可能持續奮力尋找自己的職業認同,有些人也會經過某些嘗試與犯錯的歷程。

這個年齡層雖然重要,但人們終其一生都在探索自己,如果你已經提供必要的協助與充分的愛,就應該有信心,孩子很快就會走向他的康莊大道。

 

 延伸閱讀:《父母最常說的21個謊言》恰克.波賽里諾(ChuckBorsellino),久周文化《征服青年危機》雅莉珊卓.羅賓斯(Alexandra Robbins),久周文化《人生第一個作文題目》蒙特羅斯(David H. Montross),商周出版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心沐吉工作室 的頭像
    心沐吉工作室

    Mouji Lai 工作室

    心沐吉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